一、原理
运动粘度测定仪采用的是旋转圆柱壳体与固定环形槽之间的相对运动原理。具体地说,样品被置于圆柱壳体内,再通过外部力(通常是电机)使圆柱壳体旋转,而槽内的固定环形则保持不动。当样品内部存在黏性阻力时,由于圆柱壳体旋转速度快,因此液体会沿着旋转壳体表面产生旋涡,形成流动状态。此时,样品内的黏性阻力就会抵消旋涡的惯性作用,使得壳体所需施加的扭矩变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扭矩大小正比于液体的黏度,因此通过测量壳体所需施加的扭矩,就可以计算出液体的粘度。
二、操作方法
1.准备:先要准备好运动粘度测定仪和待测样品。对于高黏度的样品,需要在测试前将其加热至适宜的温度。
2.校准: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准。通常的方法是使用标准液体或已知粘度的样品进行校准,并在不同转速下进行多次测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将样品注入圆柱壳体内,并置于测定仪上。设定旋转速度并开始测量,记录下所需施加的扭矩值。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通常需要在多个不同的转速下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值。
三、运动粘度测定仪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电机和样品是否正常工作,并且应遵循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2.样品准备:样品需要充分混合、过滤和除泡,并且要在测试前将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
3.转速选择:不同样品粘度较大时,应选择不同的转速进行测试。通常情况下,越高黏度的液体需要使用较低的转速。
4.多次测量: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需要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多次测量,并计算出平均值。